- 《重说中国近代史》
- 张鸣
- 中国致公出版社
- 2014-8
- 2018.11.5~2018.11.15
阅读背景
读研期间偶然间从同学处看到此书,看封皮颇有沧桑感,又是关于近代史的,自己本来对这段历史一知半解,便欣然入手,几年过去了,终于也拿起来静心读完。
书摘批注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课,大学本科都在开,但是名义上讲的是历史,实际上却不是当成历史课开的,而是按政治课开的,即使在历史系也是如此。这种课的主要目的是想给大家灌输一种世界观,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它其实是一个观念史。所谓史实,是被要求服从某种观念的。P1
历史从来都是成功者的历史,成功者从来都讲述于其有益的历史,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想客观地看待历史其实并不容易。
你现在成功了,人家才会重视你的过去。如果你现在什么也不是,那么你的过去就是一堆垃圾。就是你想发扬国粹、弘扬传统,都没机会。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不能走出历史,那么我们过去的历史就什么都不是。P11
成功者与失败者也许只是差在运气上,一个的经历被写成畅销书,一个的经历被世人诟病,想来也真是奇怪,同样的东西,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效应,有着不同的待遇,这世上的事物本就不是孤立的,对任何事的看法必定能要联系与其相关的一切来思考,这样想来倒也不那么奇怪了。
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没有人,几乎千里无人烟。清政府认为关外是龙兴之地,不许汉人往东北迁徙,所以那一带长期无人。俄国政府借助哥萨克组成的拓边队,逐步往里渗透,直到把这片土地完全占据。P53
所谓“安民戍边”,没有人,一切都是扯淡,有那么多荒芜之地似乎并无保留的必要,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土地本身的居住意义。
所以同治时期,驻进北京的外国公使第一次觐见皇帝后,清廷让他们从边门走,而不是让他们从朝臣常走的正门,即东华门走。中国人很高兴,我们终于赢得了一次外交胜利,羞辱了他们啊。其实外国人并没什么感觉…………在东西方的交往中,不少人常常因为这种礼仪上的占便宜而沾沾自喜。也就是说,这种意淫的观念,这种跟面子相关的所谓的礼仪,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P53
是啊,我们总喜欢“意淫”,而对方甚至一点儿感觉都没有,这种“意淫”除了给自己带来宽慰外,毫无用处,这也算是一种阿Q精神吧。
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五朵金花”:古代史分期问题,历代土地制度问题,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的形成问题。P55
当新的王朝发展到一定时期,制度就会开始懈怠,进而失效。该遵守的规则没有落实,该处理的政务没有人干。逐渐的,潜规则开始当家,再然后,潜规则也不管用了,它又被无规则取代。如果对某类事件的处理有正式的规则,大家可以按照规则办事,这是最好的。若是有较为固定的潜规则,其实也能维持正常的社会运转,大家多实践几次也就都知道该怎样办事了。P59
明规则>潜规则>无规则,所谓不怕你潜规则,就怕你没规则,只要有规律,即使并不被我所喜欢,却也好过压根无规律可循,规律都没有,你叫我如何决策呢?
人性,在历史上很难有变化,几千年来估计都是这样。通过正规渠道上不去,那就走邪道,只要能出名就行。P70
想到那些上访的,若正常渠道畅通、能解决问题,又有多少会闲着没事上访呢,大多是因为渠道不畅、解决无门,而采取此极端方式,老百姓很简单,堵不如疏,你给他个道道,让他觉得有门可投,自然歪道邪道也就少了,至于门那边是不是坐着解决问题的人,是不是有着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并不重要。从另一角度看,上访的还不是因为“老大”可以法外解决一切问题,这似乎又牵扯出人治与法治的问题了。
不禁欲,人就容易有私心,不太像玩儿命。整天惦记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人还有心思去玩儿命吗?要想打仗就得没啥牵挂、没啥念头,这样死也没什么好顾虑的了。
老婆孩子热炕头,说的没错,玩儿命本就与这些无关,玩儿的是自己的命,要了无牵挂。
曾国藩这个人很不容易…………他的眼光还不够…………就像他当年找徐寿去集结能匠拿锤子凿轮船一样,能不能凿出来?当然能,但是它精度不够,能开但开得很慢。这样的国产化没有多少意义。徐寿的儿子徐建寅就比较明白了,要机械加工,有精度标准。曾国藩强调自主性,实际上不学透是没有自主性的。P97
制度化、标准化、强调效率是未来趋势,这一点是传统工艺所缺失的,我们追求流水化大规模效率生产作业的同事,也不得不注意到传统手工业由于缺乏这个特点不适应当代社会而面临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的危机。此外,一切的自主都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先学,而后理解,而后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这一切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近代中国似乎都是这个模式,少了任何一个步骤,都搞不好。
因为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很难想象一种无法具体化的新事物。轮船是可以装人的,枪是可以打人的,这些都好接受,但是电报乃至电码都是无法具体化的东西,他们自然会对其怀有莫名的恐慌。P114
中英语言文字的对比大抵如此,中文比较形象,描写起来身临其境,英文则更准确、理性,用在自然科学上,论述的更加精准,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思维的实化,至于思维上的差异形成原因,因素则更多了。
其实,中国的变法一直存在这样的问题,每次改革都没有走完它应该走的路,然后很多人就喜欢跳出来对变革进行反思,发丝道路选择得正确与否,进而怀疑变革本身的正当性。P115
想到了军队改革,文职改革,方向、目标都是好的,然而任重道远,改着改着“味儿”就变了,很多东西被迫妥协,最终偏离了原来的目标,其实有点儿半途而废的意思在里边,可能是坚持的时间不够久。
而且,舰队的管理也很落后,海军每天都是要把舰炮擦得一尘不染的,检查的军官会戴着白手套往上蹭,要没有任何脏东西才成,但后来北洋水师的这些条例规章都没有得到有效遵守。P118
这个事情看来是有传统的,现在的又何尝不是如此,作风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正事”没得干,又不能闲着,总得找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撑着不是。
比如学海军,日本人是一直老老实实地学,直到甲午海战时,那些英国教习还在军舰上任职,而我们一直嚷嚷要中国化、本土化,老早就把这些洋教习赶跑了。
中国特色,没学好便要创新。我们国家有着自身特殊国情,很多事情的确需要本土化、特色化,但前提是在吃透人家的东西以后,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最终更好的本土化,否则,极易南辕北辙。
我后来看有关二战史的书籍时,发现日本在每个大的战役行动方面或是宏观战略方面都做得不尽如人意,一些必要的战略转换,比如海战的战役转换也没完成好,但是每一个细节都有可称道之处。也就是说,至少在细节上,日本人学得很好,但中国人在这方面恰恰又是老毛病了,不会较真儿,这真的是个大问题。P127
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不较真儿,看着办”,这似乎写在了我们的基因里。
一提到向西方学习,国人总是希望找那种现代化发展特别快的国家为样本,以为这样可以抄小道,省去冗长的步骤,可以把别人先进的经验或成果拿过来直接用,然后就能迎头赶上。
动不动就弯道超车,要知道,有些步骤是省不得的,容易造成后天畸形。
”牝(pinˋ)鸡司晨,惟家之索。“母鸡打鸣,就是家门不幸啊。——《尚书·牧誓》
呃……
古往今来,世界上没有一种能够让人永远掌权的选择,如果选了这样一个选项,就相当于按下了自我毁灭的按钮,因为这一选择得罪了太多的人。P224
历史潮流的总结,以后呢?
假途灭虢(guoˊ)。春秋时,晋国。意欲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国,虞国为晋国攻虢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决定采取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期间,虢国的官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虞公不可借道,未果,虞国最终为晋国所灭。
他山之石
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张鸣:冷静地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额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